“君侯何出此言?”
徐荣心中一惊,“可是荣哪里做得不好了?”
他本就是降将,内心敏感。
张新的这句话,可把他吓得不轻。
董卓是个什么性格,徐荣随他日久,心知肚明。
对自己人那是真好,对敌人也是真的残忍。
他跟着张新一同攻伐董卓,早已没了退路,先前又杀了关东诸侯两阵,干掉他们好几万人,结怨颇深。
若是张新对他起了疑心,日后不再重用,他又能再去投谁?
张新摇摇头,“大营外的那些百姓,你可看到了?”
“来的时候看到了。”徐荣点头。
“董卓惧我,若我军正常撤退,他不敢追。”
张新开口说道:“可如今百姓害怕董卓屠城报复,欲随我而去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君侯仁义。”
徐荣赶紧抓住机会拍了个马屁。
“此次勤王,河东百姓助我颇多,我不可弃之。”
张新不知他心中所想,继续说道:“百姓行进缓慢,不如士卒好管理,若将百姓带上,队伍必然混乱。”
“此事一旦被董卓得知,定会派人来追。”
张新看着徐荣,又问了一遍。
“此时我需要一员大将回去驻守蒲板津,阻绝董卓追击之路,徐荣,我可以信你吗?”
徐荣闻言,心里升起一抹感动。
虽说论官职,他是诸将当中最高的,甚至就连左豹这样的元老也比不过他。
中郎将,介于校尉与将军之间。
这里的将军,指的是前后左右那种正式的将军,并非杂号将军。
现在还没到各州郡自己乱封中郎将的时候,与左豹的杂号将军相比,徐荣的这个中郎将,地位上是要略高一些的。
换个说法,徐荣此时的地位,大致和讨黄巾之时的皇甫嵩、朱儁等人差不多,都具备作为大军统帅的资格。
否则当初董卓也不会给他万余兵马,让他到处乱杀。
抛开其他因素,单从官职来论的话,张新是主帅,那徐荣就得是副帅。
至于吴匡、张璋之流,不过司马而已,连校尉都不是。
可实际上却是恰恰相反,徐荣在张新帐下的位置十分尴尬。
论资历,他比不过左豹、典韦、赵云等一众元老。
论信任,吴匡、张璋等人是主动来投,他是被迫投降,也比不过。
这就导致平日里徐荣在与其他将领相处之时,总感觉自己矮人一头,不敢大声说话。
现在张新竟然想把断后这么重要的任务,交给他一个降将?
“荣愚钝,先前只顾自身小义,因为董卓的些许恩德,助其为虐。”
徐荣离席下拜,大声道:“雒阳一战,蒙君侯仁德,荣方能活命,又蒙君侯不弃,荣才能在君侯帐下,见识到何为王师,何为民心,何为仁义之主!”
“君侯不计荣之过,反而委以重任,荣愿以死相报,必不负君侯所托!”
说完,徐荣重重叩。
吴匡、张璋等人面色如常,心中却是不屑。
“好,那蒲板津便托付于卿了。”
张新上前将徐荣扶起,“事不宜迟,劳烦卿即刻领本部兵马出吧。”
他原本想派个副将到徐荣军中盯着。
但见徐荣这副模样,想想还是算了。
历史上董卓死后,徐荣便归顺了朝廷。
李郭之乱时,李傕、郭汜打出了为董卓报仇的旗号,反攻长安。
徐荣和胡轸受王允之命出击,结果胡轸到了地方之后,率众投降,直接导致徐荣战死沙场。
从这一点来看,他并不是董卓的死忠。
攻克郑县时,张新以他为先锋。